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十九
九、“菩提圣树”
在汉传大乘佛教被尊崇的两大因素
“菩提圣树”
在汉传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之所以高于“佛陀”
品阶的神明之上,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是有两个因素是决定性的,一是佛教创始人、佛教第一大神明释迦牟尼佛与“菩提圣树”
的特殊关系;二是和道教跨越千年的斗争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结果。
释迦牟尼佛与“菩提圣树”
的特殊关系则是缘于释迦牟尼抛弃荣华富贵,出家修行,在尼连河畔的那棵菩提树下打坐六年之故。
如果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六年这件事,那就是一个人以坐为主要生活方式,在菩提树下生活了几年而已。
但是添加进宗教内容,释迦牟尼这一坐就光彩照人了。
因“悟彻菩提”
(觉悟、智慧、真理),而“证得佛果”
(功果)成圣。
在这种宗教内容里,我们以直白的方式来看就会发现,释迦牟尼和菩提树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。
人在树下坐,树是觉悟、智慧、真理、功果的“相”
,树为人遮挡风雨,人最后悟彻了树中的道理(悟彻菩提),然后取得了成就(证得佛果)。
释迦牟尼佛与“菩提圣树”
的特殊关系,早期的佛教信徒在设置崇拜图腾时就看到了这一点。
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人的方式来认识这个问题,菩提树和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有“半师之谊”
的。
之所以说是“半师”
是因为释迦牟尼一也没拜师,菩提树也没教,但因悟彻菩提、证得佛果之故,说明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打坐几年是经历了从人到神的跨越,具有重大收获的。
正由于释迦牟尼佛和菩提树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,菩提树在佛教中已经远远摆脱了“树”
的范畴,是“觉悟、智慧、真理、功果”
的的象征,是让人“大彻大悟”
、“明心见性”
的终极神圣。
禅宗六祖慧能著名的诗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
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“菩提圣树”
在汉传大乘佛教被尊崇的地位在“佛陀”
品阶神明之上的另一个因素,则是其长期以来与道教斗争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结果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